所有文章

天母的寧靜一隅—-台灣音樂館

台灣音樂在天母

臺灣音樂館坐落在士林區文林路的路中央,一系列的白色創意建築將整條寬敞的道路一分為二,周圍其他建築物因為沒有高樓大廈,晴天時能夠看到寬廣的天空,天空與藝術館交錯呼應著寧靜而雄偉的氣氛,音樂分館是台灣戲曲中心的旁支系列,20世紀末,行政院文化委員會成立【民族音樂中心】,目的是為建立屬於台灣人自己的音樂,原本即將在信義區落成的【民族音樂中心】卻因松菸文化特區遷場以及中山學園土地收購問題而被迫無限期停止計畫,幾經波折與相關人士的奔走努力,才在2003年在台北市中正區正式建成,並於2017年以獨立於台灣國家國樂團、國立國光劇團、國立臺灣豫劇團、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身分,擠身台灣戲曲中心的行列,成為【台灣音樂館】,臺灣戲曲中心的建築構造是有歷史考究的,現今普羅大眾觀賞的劇團演出,大多都有完整的舞台安排,華麗的聲光效果以及豪華的音樂、演出陣容,但是在早期封建時代的表演人員,大多都是搬著一張桌子和兩張椅子,若干演員便粉墨登場搬演故事,承襲著這種「一桌二椅」致敬傳統藝術精神的理念,臺灣戲曲中心的建築設計便理所當然的參考這樣的概念,而自古以來,音樂藝術都與表演脫不開關係,因此【台灣音樂館】在進駐時也豪不例外的沿用這樣的結構設計,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面貌。

音樂的內涵與美好為所有人敞開大門,我們只需要勇敢地走上前便能發現寶藏。

一場享受音樂的旅程

在一個寧靜的假日早晨,我與朋友一同前往天母,因為我們同樣是音樂的愛好者,對於士林周邊能夠享受音樂的去處,我們是有關注的,對於台灣音樂館,我們早已有耳聞,只是礙於時間上的困難,一直沒能成行,這次能如願來拜訪這座充滿內涵的寶地,我和朋友都十分開心,從台灣音樂館的正門走進去,便會看到管理員在裡頭控制人流,簡單的留下資料以後就可以進入了,館內的移動方式都是搭乘電梯,旁邊也有樓道可以走,如果是身體不方便的朋友想要來音樂館享受美妙的音樂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二樓自大門走入後,印入眼簾的是一處大型的觀眾座位,這些座椅與一般的椅子不同,它們是托高式開放型的,可以讓人坐臥自如,非常的舒適,每個位子旁邊附有CD播放機和耳機,可以讓人欣賞館內的音樂,在先前的音樂館介紹中,這間音樂館的主題是創作屬於台灣人自己的音樂,因此館內四處陳列著自以前至今的台灣本土音樂家,它們是如何做音樂的,用的又是些什麼樂器,藏品非常豐富,例如:北管琵琶譜、矮靈祭歌數字譜、作曲家李泰祥《棋王》《現象》等等作品,都可以在館中搜尋到,在這裡方鬆心情之餘,還能夠認識這些早期在台灣樂壇耕耘的大師們,實在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經驗。

更棒的是,這裡也十分適合讀書,館內的窗邊有一整排的讀書區,從桌子到椅子的設計都隱隱約約地散發出文青的藝術氣息,整間館內十分安靜,一面欣賞窗外的城市風光,一面安靜的讀書,莫不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情,這樣的讀書環境非常推薦大家前往。

在館內所有陳列中,有一個部分是我至今最難以忘懷的,在一處不起眼的牆角有一個櫃子,它就靜靜地佇立在那裡,不卑不亢的,柔和又溫暖的燈光穿透空氣靜靜的撒落在其上,櫃子上收錄著的是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音樂CD!我如獲至寶的瀏覽櫃中的收藏,作為一個愛樂者,平時接觸的歌曲大多都是亞太地區的作品,很少有機會見識到其他不同的音樂,這次能夠有這樣的機會是很難得的,我馬上從中抓起兩片CD來到大座位,悠然的坐著,藉由耳機我聽到了來自俄羅斯斯拉夫民族的樂風,慷慨激昂,有時又十分悲涼,在這樣的情感中又加入了謹守本分與紀律的元素,令人心潮澎派。在另一個地區摩洛哥,這裡的音樂則與前者非常不同,在炎熱的太陽底下生活的民族,在音樂表現上除了展現豐富的活力之外,更有對生命的熱情,這樣的情感配合著摩洛哥南方民族獨有的舞蹈,搖曳出一個活潑民族的韻味風情。

 

台灣音樂館是一個享受音樂的地方,也是一個讓身心靈受到治癒的一個寧靜的港口,台北的都會生活嘈雑紛亂,快速的步調和龐大的壓力總會壓的大家喘不過氣來,因此,這個繁華的都市有這樣的地方能夠讓大家來休憩、充電,讓來訪的人更有勇氣面對生活中的風風雨雨,誠心推薦大家能夠來這裡,一起傾聽心靈與音樂交織的協奏曲。

 

 

外觀

環境

展覽

作品

聯絡我們

若是您想要前往參觀台灣音樂館,歡迎大家事先了解台灣音樂館的相關資訊,以便了解開館時間或是近期展覽資訊,有助於提升參觀體驗,另外,疫情期間台灣音樂館都是休館的狀態,不對外開放,不便之處請大家包涵。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