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士林文化資產保存研習與論壇
日期:109/10/31(星期六)
地點: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綜合大樓國際會議廳(B015)
主持人:
黃秀端(東吳大學人社院院長)、林凱瓊(士林國中校長)、蔡哲銘(陽明高中校長)、余耀銘(士林高商校長)
演講者:
張崑振(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林會承(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教授)、蕭文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亢寶琴(文化部文資局專門委員)、簡有慶(士林地方文史工作者)、陳冠伶(士林行政中心副區長)、周奕成(世代文化創業群負責人/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發起人)
簡介:
為促進與地方及業界交流,東吳人社院USR計畫109年10月31日,於外雙溪校區國際會議廳舉辦「士林文化資產保存研習與論壇」,廣邀來自產、官、學界人士進行專題演講與問題討論,並邀請士林國中林凱瓊校長、陽明高中蔡哲銘校長、士林高商余耀銘校長擔任各場次主持人。
上午場由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張崑振教授,以「士林有形文化資產的保存與再利用」為題進行演講,張教授語重心長地說,歷史建築僅在發生危難時,大家才會討論是否該保存,而保存的過程往往不如所願,而文化資產保存至今已40年,由點線面的方式擴展,今日的保存已不是一棟屋子的保存,而是整個都市的保存,今日士林文資的狀態是由臺北市的架構之下思考,市定古蹟包涵士林慈誠宮與芝山岩隘門等等;歷史古蹟則有岩山新村與今年登錄的國立故宮博物院等等。
下午場由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林會承教授,講述「台灣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與傳習」,林教授提到文化資產可以分為有形的文化資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無形的文化資產於聯合國稱為非物質文化資產,並分別就《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一版與第二版的分類及定義、保存狀況、技藝傳習,以及第三版無形文化遺產、台灣非物質文化遺產潛力點進行詳細說明。接著由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蕭文杰助理教授,分享「士林文化資產概覽—從分類與時間軸談起」,蕭教授認為文化的定義為文化式風格、性格,是人所傳下來的事,然而目前所面臨到的現狀卻是文化之慘、文化滯產、文化速鏟,並列舉士林的文化資產,1個國定古蹟(蔣中正宋美齡士林官邸)、17個市定古蹟、24個歷史建築、2個紀念建築(林語堂故居、錢穆故居)、3個文化景觀(陽明山美軍宿舍、坪頂古圳、八芝蘭番仔井)、1個不是考古遺址的考古遺址(芝山岩遺址)、991筆古蹟、3位布袋戲藝師等例子為例。最後一場為「士林文化資產保存與再利用」,由黃秀端院長主持,文化部文資局亢寶琴專門委員、士林地方文史工作者簡有慶先生、士林行政中心陳冠伶副區長、世代文化創業群負責人及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發起人周奕成先生擔任與談人。亢委員就文化資產保存發展及現況概述、文化資產處理辦法、文化資產政策與措施、未來展望等進行簡報。陳副區長以走讀士林為題,並提到士林公民會館以及今年新設立的新移民會館,這兩個會館皆可提供公司行號、藝術人士、文史工作者前來設展。文史工作者簡有慶先生專注於民俗文化研究,熟稔士林地方的民俗活動,他建議要多邀請年輕人參加民俗活動,才能讓文化傳承下去。周奕成先生說自己是在做歷史街區的振興,因為保存需要紮實嚴謹的研究和調查為基礎才能進行,這需要政府投入資源與公權力才得以順利保存文化資產。「士林文化資產保存研習與論壇」在與談人及現場餐與者的熱烈討論中完美落幕,文化資產的保存有賴於每個人的努力,希望藉由此次論壇,能讓更多人關注到士林的文化資產,眾志成城,一齊為士林地方的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奉獻心力。
(文圖/人社院USR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