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歷史

第一期計畫重點範圍。因前總統蔣中正搬進士林後,保衛國家元首的軍情局也隨即在士林復建。伴隨著軍情局的設立,眷村聚落也在士林地區設立。但是軍情局眷村的歷史記憶在現今學術界或者是歷史學界,仍並不普遍。隨著眷村人口凋零,更須加速建置眷村文化資料庫。


宮廟文化

自乾隆年間建立的神農宮、惠濟宮,至今仍香火鼎盛,為士林地區信仰中心。惠濟宮每年固定於農曆七月舉辦中元祭典、盂蘭盆法會相關活動;農曆七月初一及三十由惠濟宮率領士林北投地區里長前往境內各「有應公」廟祭祀無主孤魂,並於洲美碼頭舉辦放水燈活動,使台灣傳統祭儀傳承,具有生命教育。在都市快速變遷,許多傳統民俗歷史與文化逐漸被人淡忘之際,如何透過有效紀錄、保存文化資產,則成為達成「文化永續」發展的中意課題。


雙溪流域

外雙溪流域:

外雙溪主要由菁礐溪和內雙溪兩條溪流匯流而成,東吳大學以上的流域水質尚佳,是台北市民近郊遊憩之地。計畫團隊成員意識到環境生態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在文史保存中佔有重要的一環。區域環境生態的變化,伴隨著該地區文化的改變,故計畫成員決議納入生態教育。


福德洋圳:

福德洋圳是過去八芝蘭堡的灌溉水源,福德洋為當時地名,即今士林福榮、福祿、福樹、福文、舊佳、新佳等里。「福德」即土地公,「洋」即平原之意,係指雙溪,基隆河及劍潭山間之平原地域。福德洋圳代表該地區發展的歷史,但如今雖難以重現全貌,但它仍靜靜流過整個士林地區的下方,東吳位於水圳門口,應擔起文史保存的重任。


教育發展

士林為全台灣現在化教育體系最早建立的場所,包含在現今的惠濟宮的芝山巖學堂,為日治時期第一個講學之地。後「芝山岩學堂」改稱為「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奠定士林地區現代化教育的進程。本省聚落與外省聚落教育文化也不同:外省人重視教育,因1949年撤退來台後,戰亂讓外省人意識到只有知識會留存下來;本省人則是重視有形資產的保存,因受到長期殖民的影響,錢幣會隨著不同朝代喪失價值,只有「土地」和「房產」可以永久傳承,上述皆值得做長期的觀察與研究。


在地飲食

士林夜市、士林公有市場是該地區飲食文化的重點區域,許多餐廳也是奠基在史蹟之上,例:食尚曼谷餐廳,利用老屋翻新後的空間設餐廳,是文史保存與經濟發展的成功例子。士林飲食文化是出現在慈諴宮前的空地,當時許多流浪者會因為不需繳租金在公廟前的空地擺攤,久而久之便聚集許多攤商和攤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