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人:黃秀端
受訪者:潘懷宗(臺北市議員)
時間:2020年07月23日(星期四)
地點:東吳大學外雙校區第二教研大樓十樓院長室
Blog:口述歷史訪談潘懷宗議員
本校人文社會學院USR計畫以士林地區的文化發展為基點,共分為眷村、宮廟、生態、教育、美食的類別,其中眷村以與農山莊為研究對象,雨農山莊係由雨後新村、忠勇新村改建後的國宅,居民大多是當初兩村的住戶,而居住在這兩個眷村的皆為情報局人員及其眷屬。7月23日邀請臺北市潘懷宗議員進行口述歷史訪談,潘議員幼時雖不居住在眷村,但年幼時曾短暫居住在曹家古厝旁,後因其父親任職於情報局,之後又任職於陽明山管理局,因此對於情報局、陽明山以及從前芝山巖周遭等士林環境有深刻印象。
潘議員提到他的父親在重慶時,於軍事保密局擔任駕駛,那時的副局長潘其武對他父親十分照顧,而原本在二戰結束之後,他父親就打算退伍回到山東德州的老家,但卻因為國共內戰國民黨軍隊失利,大概在民國35、36年時被長官告知要跟隨部隊移防臺灣,於是就這麼來到臺灣。因為父親和潘其武的關係良好,潘議員笑說,剛出來從政的時候常有人訛傳他是潘其武的兒子。但其實兩個潘一點關係也沒有。
提到父母相識的過程,潘議員說其實是一場意外。潘議員的父親生於民國8年,來到臺灣時還不到30歲,但因為當時普遍來臺的軍人都「被告知」不久後就會回去,所以大多數的人都沒有置產、儲蓄甚至是結婚,像他的父親雖然單身而且做到情報局汽車隊隊長,但卻是標準的「月光族」;所以當發現「回去」無望的時候才決定要結婚,其實不只是他的父親如此,這也是許多老兵的共同寫照。然而因為沒有積蓄,於是他父親砸鍋賣鐵,變賣所有家當,在「銀彈攻勢」之下才將他的母親迎娶回家。
有趣的是,因為他媽媽的四個妹妹經常來探望,輾轉之下透過介紹,二妹嫁給汽車隊的同仁、四妹嫁給情報局的同仁,於是五姊妹中,有三人成為情報局員工的眷屬,也算是一段佳話。
另外他曾聽父親說過,當時若偶爾有國外的使節團,從國外來帶一些好吃的東西,蔣夫人會請他父親送一些到北投去給少帥張學良;有時候蔣中正也會派他父親去接送張學良,到士林官邸旁的「凱歌堂」做禮拜。
潘議員的父母結婚後沒多久,民國50年父親便因為肝炎的問題退伍,那時候沒有退休金,完全得靠自己謀生,於是父親先是經營一間駕訓班,但因為不擅經營而慘澹收場,之後當起計程車司機,也因為不懂得搶客而生意不好;當時潘其武由其情報局副局長高升至陽明山管理局局長,走投無路之下,父親跑去向潘其武尋求幫助,後來覓得交通車司機一職,專門接送管理局職員上下班。他還特別提到,當時管理局的員工大多住在陽明山上的宿舍,而且那時候還是一週上班六天,潘其武局長為了慰勞員工辛勞,特地請他父親週日開著交通車,早上載員工到寶慶路的遠東百貨購物,下午再載他們回去宿舍;而在交通車上等待的時候,父親會要他背誦課文,如果背好了,作為獎勵,父親就會帶他去吃一碗牛肉湯外加槓子頭,「那時我聽得口水都快流下來,就拚命地把課文背下」,最後他也如願得到獎賞,而這段往事也成為與父親一起度過的難忘回憶。
除了父親開交通車之外,母親也到大戶人家當「下女」,也就是現在的幫傭,一做就是二十幾年,期間在許多人家中幫忙,也看盡有錢人家的浮浮沉沉,也多虧母親的辛勞,才能拉拔他一路就讀到大學。他開玩笑地說,自己能選上議員,多半是受益於當初管理局的員工,以及母親在天母、士林幫傭所建立起來的好口碑,他們一聽到他是「老潘的兒子」、「水珠的兒子」,就欣然地把票投給他了。
最後他提到,潘其武在過世前,曾將父親叫到病榻前,叮囑他說:「老潘啊,你當這個司機只是個工友,工友就只能拿一筆退休金而不能領終身俸。因為你做的不錯,又是上尉退伍,乾脆去做科員,這樣之後就可以有公務人員的退休俸。」所以潘其武在臨死前,把父親調到了台北市自來水事業處北投分處當科員,最後也在那退休。而因為他們家在台灣並沒有墓可以掃,但為了感念潘其武的照顧,他父親從民國六十一年潘其武過世後,每年都去掃墓,直到十年前他去世為止,卅年如一日。
透過潘議員的經驗分享,除了可以一窺當時的艱困生活之外,也能得知昔日人與人之間純樸厚實的情感與關係。
(文圖/人社院USR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