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小炒

眷村媽媽的廚房故事

口述/張秋圓

食材:3~5人份

乾魷魚/一條

豆干/半斤

五花肉/半斤

蒜苗/3~4根

芹菜/一把

辣椒絲

米酒

作法:

把乾魷魚剪成條狀後以冷水泡開,再將五花肉切絲、豆干切條;其次,分別將肉絲、魷魚條、豆干各別下鍋翻炒,再將三樣食材丟入鍋中,同時加入少許醬油、少許糖、少許米酒,翻炒至入味後,最後加入芹菜、蒜苗,一起翻炒均勻即可。

一段餐桌上的回憶:

早期一般的務農家庭並不富裕,客家小炒的配料便取自家中最常見的蒜苗、芹菜,再加上逢年過節才會出現的魷魚、肉絲,共同拌炒而成。

在秋圓阿姨的記憶中,這道菜是只有在家中有客人來訪、或重要節慶時,才會出現在餐桌上的美味佳餚。因為在拜拜時,需要準備牲禮,魷魚和肉絲便是三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這道菜可說是融合了日常的樸實滋味 與佳節的「小確幸」。

蔥油餅

眷村媽媽的廚房故事

口述/林貴香

食材:3~5人份

中筋麵粉/一斤(大約可做6~7片)

蔥/約兩把

鹽適量

油適量

作法:

首先,準備一個鍋子,倒入麵粉後,加入80~90 度的熱水(200cc),攪拌至沒有粉末。將和好的麵團等量分好,逐個抹鹽,隨後在麵團上塗抹少許油,並將切好之蔥末均勻撒在麵團上,隨後將麵團擀開。最後將擀開後的麵團放入鍋中,煎至焦黃。

一段餐桌上的回憶:

餅,是眷村的經典菜色,更是每戶人家餐桌上常見的菜餚。

來自本省家庭的貴香阿姨,是到了婚後才開始跟鄰居學做蔥油餅,因為開始在眷村生活後,她發現來自大陸的媽媽十分擅長製作各式各樣的「餅」,加 上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麵粉是眷村最常見的配給品,於是她也加入了做餅的行列。對於長年茹素的貴香阿姨來說,蔥油餅可以取代飯與麵,成為餐桌上的主食;此外,孩子們放學回家後,一片酥脆可口的蔥油餅,也是最佳的飯前點心。

蔥油餅在貴香阿姨的人生中,不僅幫助她融入眷村的生活、建立起她與其他眷村媽媽的深厚情誼,更是她與孩子之間的重要回憶:從前她擀麵團時,孩子們在她身後玩耍;如今已成為奶奶的貴香阿姨, 同樣是一邊擀著麵團、一邊聽孫子在背後嬉鬧。蔥油餅,這道看似簡單的菜,串起了一個家,也串起了一個美好的年代。

梅干菜

眷村媽媽的廚房故事

口述/林貴香

食材:3~5人份

乾梅干菜/2把

毛豆/半碗

醬油/一碗

鹽適量

糖適量

水適量

油適量

作法:

準備梅干菜兩把,用水泡一晚上。烹煮之前,先將泡開的葉子洗淨、切絲,隨後將梅干菜下鍋炒熟。另一方面先將毛豆泡水15分鐘,炒至半熟。將炒熟的梅干菜及半熟的毛豆放入鍋中,並加入醬油提味,小火燉煮約30分鐘,也可以使用電鍋蒸熟。

一段餐桌上的回憶:

梅干菜是客家菜系的經典菜餚之一,在臺灣,無論是否為客家人,這道菜已成為餐桌上常見的佳餚。對身為客家人的貴香阿姨來說,從小吃到大、從年輕吃到老的梅干菜, 是她記憶中最接近「家」的味道。

貴香阿姨憶起兒時,每逢農忙時期,母親無法餐餐做飯,便常燒一大鍋梅干菜,不僅可以配飯吃,還能成為小孩上學的便當菜,既好吃,又省時。

直到貴香阿姨踏入婚姻生活,成為妻子與母親,也同樣愛吃這一味。阿姨笑著說:「這也是一道很懶惰的菜」,因為燒一鍋梅干菜,就可以吃上好幾天,且做法並不困難, 又受大人小孩歡迎。

水煮蝦

眷村媽媽的廚房故事

口述/蔡祖燕

食材:3~5人份

草蝦/半斤

薑絲

辣椒

米酒

冰糖

作法:

首先,將薑爆香,再加入水、辣椒、米酒及糖,備妥後以大火煮沸,並加入蝦子,接著以乾燒的方式讓蝦子煮至收汁、入味,即可起鍋。

一段餐桌上的回憶:

對於一個家庭主婦來說,在餐食上變換花樣需費一番工夫,因此做法多樣、相對其他海鮮較為平價的「蝦子」,便成為料理的最佳選擇。在祖燕阿姨的記憶中,因為小時候家裡窮,餐桌上的菜色變化不多,但只要有這道水煮蝦,就代表今天加菜,全家可以打打牙祭!在物資缺乏的年代,一道簡單的「水煮蝦」,便可以帶給全家無比的快樂。

這道簡單卻充滿小確幸的菜餚,在祖燕阿姨成為家庭主婦後,更常出現在餐桌上。因為水煮蝦的做法簡單、冷熱皆宜,而且全家大小都愛吃,平日裡吃、過年也吃,是「家菜」也是「加菜」。

炸醬

眷村媽媽的廚房故事

口述/蔡祖燕

食材:3~5人份

豬前腿肉

豆干

辣豆瓣醬

米酒

冰糖

小黃瓜絲

紅蘿蔔絲

醬油適量

作法:

將豬前腿肉切丁後用米酒醃漬,下鍋拌炒至半熟,接著放入切丁後的豆干、豆瓣醬 一同翻炒均勻,並依序加入米酒、冰糖燉煮。喜好炸醬麵者,可將小黃瓜、紅蘿蔔與煎蛋切絲,冷卻後即可放入冰箱保存, 或者拌麵、拌飯食用。

一段餐桌上的回憶:

說到炸醬大家一定不陌生,但這道常見的料理,每家都有不同的做法,祖燕阿姨的 秘密武器便是「豬前腿肉」,因為切丁的豬前腿肉比絞肉更有嚼勁。祖燕阿姨回想從前的眷村生活,因為小時候父母忙於工作、孩子又多,常燒一鍋炸醬可以讓孩子 們拌飯、拌麵吃,母親也會根據當天的主食調整炸醬的濃稠度,若是要拌飯,醬汁 就可以調得稀一點;若是拌麵,醬汁就可以調得稠一些。光是炸醬配主食就能餵飽一大家子,一來不用準備很多菜,二來炸醬很受各年齡層的人歡迎,省時又方便。

烤麩

眷村媽媽的廚房故事

口述/邱敏華

食材:3~5人份

烤麩/30小塊

冬筍/一個

香菇/4~5朵

木耳(雲耳)/一碗

花生油

黑麻油

醬油適量

糖適量

水適量

香菇精粉適量(不一定要)

作法:

起油鍋,將烤麩炸熟,使用廚房吸油紙巾將油吸乾,處理完成後,將冬筍切塊並炒 熟,再將木耳燙熟。將烤麩、冬筍及木耳放在同一鍋煮,加入適量醬油、糖、水, 煮到收汁後,靜置一段時間,待烤麩冷卻後,放入冰箱保存。

一段餐桌上的回憶:

這道菜是敏華阿姨到其他外省家庭做客時,主人請她品嚐的一道上海菜。由於當時烤麩的美味讓她倍感驚艷,回到家後便自己嘗試製作,敏華阿姨回憶從前跟朋友聊天時,朋友告訴她,以前上海姑娘嫁到台灣來,在思鄉情懷翻湧不息時,會經常透過這道菜,好讓自己回憶遠在海洋彼端的家鄉。敏華阿姨自己也嫁入一個外省家庭,雖然這些菜餚對她來說不是家鄉的記憶,但在離開原生家庭後,這些味道伴隨 著婚姻生活,深深烙印在她的生命中。

無法兌現的承諾 ● 章慕安

眷村裡的女人

其實,能罵老蔣的是我們。

章慕安,民國36年生於江蘇鎮江,民國38年與父母、哥哥隨著部隊撤退到臺灣。

小小年紀很多事都是後來聽父母說的,可在她的印象裡,隱約還記得坐船的場景,船從舟山群島到臺灣,在高雄鳳山下船,再坐大卡車一路到屏東。

章慕安說,她的一輩子與眷村脫離不了關係,自己在眷村長大,也嫁給眷村子弟,直到年近半百才意識到自己成長的過程,原來是被老蔣騙了,原來是老蔣編了一個「反攻大陸夢」。

當聽到有人罵老蔣的時候,她就當笑話回說:「你們憑什麼罵老蔣?你們應該感謝他,該罵他的應該是我們。」章慕安認為,外省人才該罵老蔣,因為本省人都是土地擁有者,外省人當時都以為總有一天要回大陸,因此無須在臺灣置產,最終過盡了所有苦日子,都建立在「反攻大陸夢」的基礎上,直到今日也只剩萬千感慨。

情報局眷村「忠勇新村」改建前,章慕安與舊房子最後的合影。(章慕安提供)

黎秋蟬 ● 義無反顧的選擇

眷村裡的女人

眷村生活,點滴在心頭。

黎秋蟬,民國25年(昭和11年,西元1936年)出生於新竹竹東,日本時代名為黃春子,因為過繼給舅舅當女兒,所以姓黃,在日本政府投降、國民政府接管以後,黃春子也更名為黎秋蟬。

對黎秋蟬奶奶來說,從沒想過自己會在眷村生活一輩子。在她的童年中,是充滿日本文化的環境,那段躲防空演習的歲月、上學只能講日文、生活中充滿著「さよなら (再見)」、「 御機嫌よう (您好)」、「 おはよう御座います (早安)」,但隨著日本戰敗投降,她的「國家」,也跟著改變。

在國民政府撤退來臺以後,迎來更多與臺灣人民的文化背景與習慣大相逕庭的大陸軍人與百姓, 她重新學習所謂的「國語」,改姓、改名,學習新的歷史。她的國家,從日本,變成中華民國。

在她遇見在當軍人的先生後,一見如故,便決定與他結成連理,但是在她的原生家庭中,對於外省人非常排斥,甚至說出:「嫁給外省人,不如殺給豬吃」這種言論。但是她沒有放棄,決定嫁給軍人,從此成為眷村裡的女人。

當時情報局的子弟皆就讀雨聲國小。(黎秋蟬女士提供)

眷村成為她一生的歸屬,從年輕時代借油、借鹽、借麵粉,到現在聽老鄰居說說兒女近況和發發牢騷,這樣的情誼是黎秋蟬女士最珍惜的,如果問她,什麼是眷村文化?黎秋蟬會說:「眷村文化就是有人情味啦!」

抉擇 ● 陳蘇潔瑛

眷村裡的女人

是什麼樣的重大抉擇,使她終身難以釋懷?

O

年輕時的蘇潔瑛在動亂紛擾的局勢下,仍保有著一抹不凡的女性書香氣息。(蘇潔瑛女兒陳玉芬女士提供)

蘇潔瑛,廣東廣州人。出生於書香世家,後就讀廣州師範女子學校,無奈生逢戰亂時代,無法完成學業、順利畢業。幸運的是,她與結伴一生的丈夫相遇,兩人走過戰亂,跨越海峽兩岸,最終深根臺灣。

夫妻倆先後在廣州、海南島生下四個孩子。由於丈夫軍人的身分,且當時在廣州情治單位擔任無線電電報員,因此當電台隨軍隊遷到海南島的榆林港時,一家人才剛在該處生活了一陣子,不久中共竟也打到了海南島,所有人全數投降,只好撤退來台。

此時,蘇潔瑛面臨了她一生最痛的「抉擇」:由於當時軍船的空間有限,每位軍人最多只能帶上兩個孩子,蘇潔瑛最後沉痛地選擇帶著大兒子和仍在襁褓中的三兒子,留下大女兒和二兒子給父親照料。憶起離開那日,身為一個母親,必須忍痛與孩子分別,趁兩個孩子夜晚熟睡時悄悄離開,就是蘇潔瑛心中一輩子難以癒合的傷。直到兩岸能互通書信的時候,二兒子在信中寫道 :「若是知道父母會離去,那晚,他一定不會入睡」――父母親的離開,亦是他心上永遠無法抹滅的疤。

紅燒魚

眷村媽媽的廚房故事

口述/邱敏華

食材:3~5人份

黃魚一條(鱸魚、吳郭魚)

蒜頭半碗

辣椒適量

薑適量

糖適量

水適量

米酒適量

醬油適量

香菇精適量

木耳適量(看個人喜好)

蔥(切段)

作法:

首先,先使用鹽水將魚清洗乾淨, 隨後放入冰箱冰鎮;其次,將蒜頭放入鍋中炸至焦黃後起鍋,再用含有蒜頭味的油鍋煎魚。先開大火煎至半熟、再用小火慢煎,煎到表面酥脆後先放置一旁。將辣椒、薑下鍋爆香,加入魚與糖、水、酒、醬油等配料以小火一起悶煮。約五分鐘後加入香菇精調味,再放入木耳 (要先水煮過),隨後加入先前油炸過的蒜頭入鍋一同悶煮至收汁,再放上蔥段作點綴。

一段餐桌上的回憶:

有人問敏華阿姨,為什麼是本省人卻會燒外省菜?在敏華阿姨的回憶中,她嫁入眷村之前,並不會烹煮任何外省菜餚;但因為有一個廚藝高超的婆婆,所以在嫁入夫家後,便跟著婆婆學習烹煮夫家餐桌上常見的菜色。其中,最受全家大小喜愛的,便是這道紅燒魚。紅燒魚雖然是一道尋常不過的料理,但是對於敏華阿姨來說,不僅代表著融入新家庭的第 一步,這道菜同時承載了婆婆對於故鄉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