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封菜

眷村媽媽的廚房故事

口述/張秋圓

食材:5~8人份

冬瓜/三分之一塊

高麗菜/半顆

豬五花肉/整塊

雞肉/半隻

油蔥酥

醬油適量

米酒適量

洋蔥/半顆

醬油適量

作法:

分別將五花肉、雞肉汆燙,待血水及腥味去除後,依序將豬五花、雞肉、高麗菜和冬瓜放入鍋中(先肉、後菜),並加入醬油、米酒及洋蔥,蓋上鍋蓋,以小火燉煮一個半小時 (可以電鍋或是壓力鍋烹煮)。

一段餐桌上的回憶:

來自高雄的秋圓阿姨回憶兒時過年祭祖拜拜時,每個家庭都會準備豐富的菜餚,也因為鄉下傳統家庭人口眾多,過年節時各地的家人又會返鄉團聚,因此需要準備大量的食材,才得以餵飽一大家子。

從前,美濃的客家村落沒有吃年夜飯的習慣,因為種植菸葉,為了趕在農曆30號之前燻好菸草,需出動全家大小,因而年夜飯只能快速解決。

待30號結束辛苦的粗活後,家裡的婦女才能開始準備大年初一的盛宴。在這場盛宴中,最令大家垂涎三尺的,莫過於這道「客家封菜」了。這鍋封菜不僅有豬肉的肥 美、雞肉的鮮嫩,更有蔬菜的爽口。每當秋圓阿姨在準備這道菜時,腦海裡總會浮現小時候和長輩一起備料的畫面,這道菜除了是秋圓阿姨的家鄉記憶,更代表著客 家村落堅毅樸實的精神。

客家小炒

眷村媽媽的廚房故事

口述/張秋圓

食材:3~5人份

乾魷魚/一條

豆干/半斤

五花肉/半斤

蒜苗/3~4根

芹菜/一把

辣椒絲

米酒

作法:

把乾魷魚剪成條狀後以冷水泡開,再將五花肉切絲、豆干切條;其次,分別將肉絲、魷魚條、豆干各別下鍋翻炒,再將三樣食材丟入鍋中,同時加入少許醬油、少許糖、少許米酒,翻炒至入味後,最後加入芹菜、蒜苗,一起翻炒均勻即可。

一段餐桌上的回憶:

早期一般的務農家庭並不富裕,客家小炒的配料便取自家中最常見的蒜苗、芹菜,再加上逢年過節才會出現的魷魚、肉絲,共同拌炒而成。

在秋圓阿姨的記憶中,這道菜是只有在家中有客人來訪、或重要節慶時,才會出現在餐桌上的美味佳餚。因為在拜拜時,需要準備牲禮,魷魚和肉絲便是三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這道菜可說是融合了日常的樸實滋味 與佳節的「小確幸」。

蔥油餅

眷村媽媽的廚房故事

口述/林貴香

食材:3~5人份

中筋麵粉/一斤(大約可做6~7片)

蔥/約兩把

鹽適量

油適量

作法:

首先,準備一個鍋子,倒入麵粉後,加入80~90 度的熱水(200cc),攪拌至沒有粉末。將和好的麵團等量分好,逐個抹鹽,隨後在麵團上塗抹少許油,並將切好之蔥末均勻撒在麵團上,隨後將麵團擀開。最後將擀開後的麵團放入鍋中,煎至焦黃。

一段餐桌上的回憶:

餅,是眷村的經典菜色,更是每戶人家餐桌上常見的菜餚。

來自本省家庭的貴香阿姨,是到了婚後才開始跟鄰居學做蔥油餅,因為開始在眷村生活後,她發現來自大陸的媽媽十分擅長製作各式各樣的「餅」,加 上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麵粉是眷村最常見的配給品,於是她也加入了做餅的行列。對於長年茹素的貴香阿姨來說,蔥油餅可以取代飯與麵,成為餐桌上的主食;此外,孩子們放學回家後,一片酥脆可口的蔥油餅,也是最佳的飯前點心。

蔥油餅在貴香阿姨的人生中,不僅幫助她融入眷村的生活、建立起她與其他眷村媽媽的深厚情誼,更是她與孩子之間的重要回憶:從前她擀麵團時,孩子們在她身後玩耍;如今已成為奶奶的貴香阿姨, 同樣是一邊擀著麵團、一邊聽孫子在背後嬉鬧。蔥油餅,這道看似簡單的菜,串起了一個家,也串起了一個美好的年代。

梅干菜

眷村媽媽的廚房故事

口述/林貴香

食材:3~5人份

乾梅干菜/2把

毛豆/半碗

醬油/一碗

鹽適量

糖適量

水適量

油適量

作法:

準備梅干菜兩把,用水泡一晚上。烹煮之前,先將泡開的葉子洗淨、切絲,隨後將梅干菜下鍋炒熟。另一方面先將毛豆泡水15分鐘,炒至半熟。將炒熟的梅干菜及半熟的毛豆放入鍋中,並加入醬油提味,小火燉煮約30分鐘,也可以使用電鍋蒸熟。

一段餐桌上的回憶:

梅干菜是客家菜系的經典菜餚之一,在臺灣,無論是否為客家人,這道菜已成為餐桌上常見的佳餚。對身為客家人的貴香阿姨來說,從小吃到大、從年輕吃到老的梅干菜, 是她記憶中最接近「家」的味道。

貴香阿姨憶起兒時,每逢農忙時期,母親無法餐餐做飯,便常燒一大鍋梅干菜,不僅可以配飯吃,還能成為小孩上學的便當菜,既好吃,又省時。

直到貴香阿姨踏入婚姻生活,成為妻子與母親,也同樣愛吃這一味。阿姨笑著說:「這也是一道很懶惰的菜」,因為燒一鍋梅干菜,就可以吃上好幾天,且做法並不困難, 又受大人小孩歡迎。

水煮蝦

眷村媽媽的廚房故事

口述/蔡祖燕

食材:3~5人份

草蝦/半斤

薑絲

辣椒

米酒

冰糖

作法:

首先,將薑爆香,再加入水、辣椒、米酒及糖,備妥後以大火煮沸,並加入蝦子,接著以乾燒的方式讓蝦子煮至收汁、入味,即可起鍋。

一段餐桌上的回憶:

對於一個家庭主婦來說,在餐食上變換花樣需費一番工夫,因此做法多樣、相對其他海鮮較為平價的「蝦子」,便成為料理的最佳選擇。在祖燕阿姨的記憶中,因為小時候家裡窮,餐桌上的菜色變化不多,但只要有這道水煮蝦,就代表今天加菜,全家可以打打牙祭!在物資缺乏的年代,一道簡單的「水煮蝦」,便可以帶給全家無比的快樂。

這道簡單卻充滿小確幸的菜餚,在祖燕阿姨成為家庭主婦後,更常出現在餐桌上。因為水煮蝦的做法簡單、冷熱皆宜,而且全家大小都愛吃,平日裡吃、過年也吃,是「家菜」也是「加菜」。

炸醬

眷村媽媽的廚房故事

口述/蔡祖燕

食材:3~5人份

豬前腿肉

豆干

辣豆瓣醬

米酒

冰糖

小黃瓜絲

紅蘿蔔絲

醬油適量

作法:

將豬前腿肉切丁後用米酒醃漬,下鍋拌炒至半熟,接著放入切丁後的豆干、豆瓣醬 一同翻炒均勻,並依序加入米酒、冰糖燉煮。喜好炸醬麵者,可將小黃瓜、紅蘿蔔與煎蛋切絲,冷卻後即可放入冰箱保存, 或者拌麵、拌飯食用。

一段餐桌上的回憶:

說到炸醬大家一定不陌生,但這道常見的料理,每家都有不同的做法,祖燕阿姨的 秘密武器便是「豬前腿肉」,因為切丁的豬前腿肉比絞肉更有嚼勁。祖燕阿姨回想從前的眷村生活,因為小時候父母忙於工作、孩子又多,常燒一鍋炸醬可以讓孩子 們拌飯、拌麵吃,母親也會根據當天的主食調整炸醬的濃稠度,若是要拌飯,醬汁 就可以調得稀一點;若是拌麵,醬汁就可以調得稠一些。光是炸醬配主食就能餵飽一大家子,一來不用準備很多菜,二來炸醬很受各年齡層的人歡迎,省時又方便。

烤麩

眷村媽媽的廚房故事

口述/邱敏華

食材:3~5人份

烤麩/30小塊

冬筍/一個

香菇/4~5朵

木耳(雲耳)/一碗

花生油

黑麻油

醬油適量

糖適量

水適量

香菇精粉適量(不一定要)

作法:

起油鍋,將烤麩炸熟,使用廚房吸油紙巾將油吸乾,處理完成後,將冬筍切塊並炒 熟,再將木耳燙熟。將烤麩、冬筍及木耳放在同一鍋煮,加入適量醬油、糖、水, 煮到收汁後,靜置一段時間,待烤麩冷卻後,放入冰箱保存。

一段餐桌上的回憶:

這道菜是敏華阿姨到其他外省家庭做客時,主人請她品嚐的一道上海菜。由於當時烤麩的美味讓她倍感驚艷,回到家後便自己嘗試製作,敏華阿姨回憶從前跟朋友聊天時,朋友告訴她,以前上海姑娘嫁到台灣來,在思鄉情懷翻湧不息時,會經常透過這道菜,好讓自己回憶遠在海洋彼端的家鄉。敏華阿姨自己也嫁入一個外省家庭,雖然這些菜餚對她來說不是家鄉的記憶,但在離開原生家庭後,這些味道伴隨 著婚姻生活,深深烙印在她的生命中。

紅燒魚

眷村媽媽的廚房故事

口述/邱敏華

食材:3~5人份

黃魚一條(鱸魚、吳郭魚)

蒜頭半碗

辣椒適量

薑適量

糖適量

水適量

米酒適量

醬油適量

香菇精適量

木耳適量(看個人喜好)

蔥(切段)

作法:

首先,先使用鹽水將魚清洗乾淨, 隨後放入冰箱冰鎮;其次,將蒜頭放入鍋中炸至焦黃後起鍋,再用含有蒜頭味的油鍋煎魚。先開大火煎至半熟、再用小火慢煎,煎到表面酥脆後先放置一旁。將辣椒、薑下鍋爆香,加入魚與糖、水、酒、醬油等配料以小火一起悶煮。約五分鐘後加入香菇精調味,再放入木耳 (要先水煮過),隨後加入先前油炸過的蒜頭入鍋一同悶煮至收汁,再放上蔥段作點綴。

一段餐桌上的回憶:

有人問敏華阿姨,為什麼是本省人卻會燒外省菜?在敏華阿姨的回憶中,她嫁入眷村之前,並不會烹煮任何外省菜餚;但因為有一個廚藝高超的婆婆,所以在嫁入夫家後,便跟著婆婆學習烹煮夫家餐桌上常見的菜色。其中,最受全家大小喜愛的,便是這道紅燒魚。紅燒魚雖然是一道尋常不過的料理,但是對於敏華阿姨來說,不僅代表著融入新家庭的第 一步,這道菜同時承載了婆婆對於故鄉的思念。

什錦菜

眷村媽媽的廚房故事

口述/邱敏華

食材:5~8人份

香菇

豆乾

木耳

紅蘿蔔

白蘿蔔

冬筍

黃豆芽

黃花菜(金針花)

鹹菜

豆皮

蒜仔白(青蒜前段白色部分)

花生油

麻油

作法:

將紅、白蘿蔔切絲後用鹽水醃漬,同時將其餘配料分別切絲。用花生油、黑麻油先抹一下鍋子,熱鍋後將配料分別下鍋快炒,最後倒入全部配料於同一鍋翻炒入味,待冷卻後放入冰箱保存即可。

一段餐桌上的回憶:

本省的敏華阿姨自從嫁進外省家庭後, 做菜風格也融入不少外省菜餚的元素, 這「什錦菜」就是其中一道經典代表。「什錦菜」是婆婆教她做的,因此這菜餚不只代表著傳承,更記錄著敏華阿姨與婆婆之間相處的回憶。阿姨說,她婆婆吃素,沒有肉味,所以菜餚香氣會比較淡。為了增加香氣,她特別將配料單獨炒一遍,再合起來一起炒。 此外,她還研發出一項秘密武器,就是加入「蒜仔白」,如此一來,這道菜的香氣就能更加凸顯出來。

阿姨還提到一個很特別的故事,以前她公公在官邸擔任副官時,他們住在官邸後面的官舍。由於婆婆做的菜實在太好吃,大家讚不絕口,最後竟然傳到了蔣夫人耳中。蔣夫人希望能嚐到婆婆做的菜,於是公公便將幾道家常菜送入官邸中,據說蔣夫人嚐過後同樣讚不絕口, 後來這故事也成為敏華阿姨婆媳之間的重要回憶。

滷牛腱

眷村媽媽的廚房故事

口述/彭雯華

食材:5~8人份

牛腱/三塊

蒜頭/一碗(約230克)

薑/一塊

辣椒/3~4根

醬油/半瓶

冰糖/二匙

米酒適量

雞油/三匙

滷包


作法:

將水煮開,放入牛腱汆燙,水滾後加入適量米酒(米酒與水面需蓋過牛腱),再將其他配料放入鍋中,以中小火悶煮一小時後關火。讓牛腱悶在鍋內一晚,隔天開火煮沸後,再將牛腱取出。

一段餐桌上的回憶 :

「滷牛腱」是一道家家戶戶都熟知的家常菜,是逢年過節的重要佳餚。將牛腱拿來滷的用意,是為了方便再加蛋、豆乾、 海帶等配菜進去。對於媽媽們來說,一大鍋滷菜裡頭有葷有素,還能吃上好幾天,很方便,所以幾乎每家都會有鍋「滷菜」,但「滷牛腱」卻是過節才會出現的。雯華阿姨說,她出生在大家都窮的年代,只有過年這樣的大日子才吃得到牛肉。不過,到了民國60年代後期,大夥的日子都稍微好過些, 所以才比較常在平日吃「滷牛腱」,否則牛肉的價格比一般的肉品貴,以前並不常吃。這道菜深深印在雯華阿姨的記憶中,她從小吃到大,甚至是吃到老。「滷牛腱」是一種老味道的傳承,將來她還會再傳給她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