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比金堅,至死不渝 ● 朱福妹

眷村裡的女人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形容嫁娶之事,只得聽從命運安排。

小小年紀的朱福妹並不知道自己嫁給眼前的這個人,往後會過著怎樣的日子,但她仍舊帶著忐忑不安的心,嫁給了丈夫。

剛結婚時,她因為想家,經常在家裡哭,當時她才剛和先生認識,沒什麼感情;日子久了,在慢慢相處之下,她漸漸發現眼前這個男人,是個值得依靠一生的好男人,她說:「我覺得我嫁對了」。她與先生婚後生了四個孩子,縱使在那個艱困的時局裡養家不易,夫妻倆仍攜手撐過每一個難關:利用標會、養會,來維持家計;做家庭代工、替別人帶孩子,一起和丈夫走過無數個辛苦的歲月。

直到丈夫突然離世,她才知道,原來幸福如此短暫。

一晃眼十幾年過去了,想起丈夫已然不在身邊,朱福妹便潸然淚下,因為過去夫妻倆感情實在太好。 朱福妹說,在她先生走的前幾天才和他聊天提到:「嫁給你,我真是最幸福的一個,我很滿足、真的很幸運。」而後,久久走不出傷痛的朱福妹,將其對丈夫的想念寄託在手工藝品――十字繡上,她一針一線,縫製出多幅作品,努力轉移心思,這才漸漸走出丈夫離世的傷痛。

郭陳阿美與丈夫回大陸探親合影留念。(朱福妹提供)

後記:

有一次,朱福妹的先生請她把襯衫袖口改短一點,朱福妹立刻幫他修改。改好後先生一試穿,剛剛好,他很高興說:「打燈籠也找不到這種老婆。」朱福妹說:「你不是找到了嗎?」

 


賴添珍 ● 為母則強

眷村裡的女人

蔣夫人的重託—在婦聯會當工作隊長的日子

賴添珍,民國15年在福建永定出生。14歲時,因時局動亂,便跟隨家人步行至香港重新生活;直到日軍佔據香港時期,認識了當時為躲避日軍轟炸而逃到香港的先生「熊煥光」,加上先生做為情報人員,因當局考量而被調回台灣,全家人才又輾轉到了台灣生活。第四個兒子出生後,賴添珍一家人分配到新建好的忠勇新村裡的房子,而後眷村裡的每個人都叫她「熊媽媽」。

在忠勇新村的那段歲月,賴添珍因為不僅識字,更曾經在香港做過生意、為人做衣服,手藝精湛,因此受到蔣夫人極大的賞識,多次親口邀請她擔任婦聯隊隊長;但當時賴添珍因考量家中尚有五個年幼的孩子,若在照顧家庭之餘又要接手這項任務,她鐵定負荷不來、因而屢屢婉拒。

後因蔣夫人的堅持以及村長、村民的支持,賴添珍最終仍然接下婦聯隊隊長的職務,她深知自己任重道遠,且一做就是27年。在家庭即工廠政策的年代, 賴添珍引領著眷村的婦女們一同做著手工藝貼補家用, 如果做出來的成品品質不好,她還要負責聯繫,請交回來的那一個媽媽到家裡修改,或者是賴添珍全家老小都要幫忙、一起趕工修改,雖然辛苦,不過眷村裡的每個太太都很高興,因為生活改善了,日子就越來越好了。

時為婦聯隊隊長的賴添珍(右二)與村長、村民於忠勇新村大門前合影。(賴添珍女兒熊美琼女士提供)

褪去戰袍,落地生根

走過一九四九——顏嘉德先生傳

八二三砲戰結束以後,顏嘉德於民國49年8月30日從金門回到臺灣,駐防在臺南二王。歷經過槍林彈雨的生活,顏嘉德更加體會到「安定」的重要,他向上級請調到位於士林的國防醫學院的衛勤學校。

自民國49年9月16日報到後,一直待到民國68年退伍。

顏嘉德從49年至今,已在士林待了近60年。歷經結婚、生子,從最初的獨身一人,到現在全家一共11口人。看著孫子、孫女一天天長大,開始獨立生活、也各自有自己的事業,顏嘉德備感欣慰。

對他來說,「故鄉」雖然在海的彼岸,但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臺灣,才是「家」。

陌生的島嶼—與台灣老百姓第一次接觸

走過一九四九——顏嘉德先生傳

當登陸艇剛停靠在高雄港時,船上完全沒有東西可以吃,但是在登陸艇上面,可以看到海面上有老百姓開著小船來賣香蕉。

顏嘉德的弟兄問賣香蕉的人多少錢一斤?回答說一塊錢。他們就把這個錢綁條繩子垂釣下去,收了錢以後,再把香蕉釣上來。

那時一塊銀元只能換七根香蕉,雖然很貴,但是因為沒有飯吃,就只能買香蕉來充充肚子,這也成為顏老先生記憶中在高雄港口第一次跟台灣老百姓接觸的情形。

無懼危險——反摸共產黨班哨

走過一九四九——顏嘉德先生傳

重新回到37師後,顏嘉德就跟著部隊移防閩清。某天,部隊接到中央政府的命令,要他們從福州馬尾上船,撤守到澎湖。但是就在撤退當天的晚間,團長告訴顏嘉德在不遠處有個共產黨的班哨,問他願不願意冒著危險去偷襲?

顏嘉德沒有過問任務是否危險,因為軍人不能害怕。他帶著幾位弟兄前去摸哨,整個行動的過程十分順利,總共帶回四枝步槍、一隻擲彈筒,和一挺輕機槍。

在跑過河之後,顏嘉德與夜襲的其他人員約略集合,便向部隊駐防的地方,大概跑了一千多公尺左右。共軍在後面用機關槍掃射、也打閃光彈,閃光彈打出去照得天空像白天一樣。每個人都不敢回頭望,就是不顧一切往前跑。顏嘉德回憶此次行動,神色略感驕傲:「以前是共軍偷我們的槍,我們這次反過來去拿共軍的槍」。

救命的大餅——徐蚌會戰潰敗

走過一九四九——顏嘉德先生傳

徐蚌會戰在民國37年11月6日爆發,顏嘉德的部隊不敵共軍的攻勢,被圍困在青龍集陳官庄。僅僅長10公里、寬8公里的範圍內,擠進許多軍人、難民、學生。在被包圍的期間,一開始還有東西吃;但是時間一久,補給就中斷了,「戰馬」就成了食物的來源。把馬殺掉之後,馬頭埋在地下,只吃肉,但是馬都殺光了以後,就再去把馬頭挖出來吃。到最後,什麼食物都沒有了,在飢寒交迫的情況下,顏嘉德只能眼睜睜看著昔日的戰友死去。

於此同時,中央政府開始計畫派人到南京的餅舖去收大餅:每一天早晨,負責收大餅的人在收好大餅、裝進麻袋以後,便送上飛機,由軍機空投到包圍的區域。顏嘉德回憶起當時的情形,許多人為了搶食這些救命的大餅,舉槍互相殘殺,令人不勝唏噓。

直面戰爭的殘酷——清掃戰場

走過一九四九——顏嘉德先生傳

36年秋天,在江蘇興安鎮跟共產黨作戰結束之後,顏嘉德的部隊收到清掃戰場的命令。無論是共產黨或國民黨,在戰場上受傷的士兵都要抬離現場,送到醫院治療,而死亡的人員則就地掩埋。

由於人數眾多,部隊會挖一個大坑,一開始會先將屍首靠著土壁一個一個排列整齊;但當屍首越放越多,也只能以滾動的方式將屍首丟進大坑中,再加以掩埋。顏嘉德回想當時,部隊還會到老百姓家裡要板凳,他們會將板凳作碑,用十字鎬在上面刻上「萬人塚」三個字。

當任務完成,部隊要離開的時候,全體作戰人員會向萬人塚敬禮,無論是敵是友,在生命消亡的那一刻,所有恩怨,希望得以煙消雲散。

本書精選

走過一九四九——顏嘉德先生傳

顏嘉德的一生充滿著傳奇色彩,雖然他並非家喻戶曉的大人物,但他就像是行走的歷史詞典,充滿著故事性。

16歲從軍,遭遇過日本軍隊3次,曾經在偷襲日本飛機場時中彈,子彈跟著他度過了大半輩子,一直到92歲時才開刀拿出來。對日抗戰結束以後,他沒有選擇返鄉,而是決定繼續幫助國民黨軍隊對抗共產黨。

本文特別擷取幾段精彩小故事,希望透過顏嘉德的人生片段,回到那個紛亂的年代,一窺時代的血與淚。

★關於國共內戰期間發生的精彩故事,可以參閱以下幾個小片段:清掃戰場、救命大餅、以及無懼危險。

★內戰尾聲,顏嘉德與部隊只能飄洋過海,來到陌生的島嶼,並且在此處落地生根。

本書介紹:為什麼是「走過」一九四九?

走過一九四九——顏嘉德先生傳

一九四九年,是臺灣海峽兩岸局勢變化最為劇烈的一年。國共內戰在這一年進入尾聲,國民黨不敵共產黨的攻勢,退守到臺灣,而突然湧入的一百萬名軍人,他們離開家鄉,像沒有根的浮萍,飄向遙遠的對岸。

戰敗,逃難

民國37年11月徐蚌會戰爆發後,顏嘉德的部隊被共軍包圍,歷經兩個月在包圍圈裡面的艱困生活,部隊最終敵不過飢餓、疾病、天氣等因素,繳械投降。 部隊瓦解後, 顏嘉德只好向南逃難,在抵達南京浦口時,為了生存,只好加入李良榮的部隊。

但在途經江蘇與長興時,仍被共軍追上,部隊再次被打散了。逃難的過程中,顏嘉德在江西樟樹遇到一位好心的鐵匠,不顧危險收留他與兩個同伴,並準備熱水、食物等,讓他們安然度過一個晚上。顏嘉德感念在心,在兩岸改革開放以後,還有回到此地找尋願意在戰亂時刻伸出援手的恩人,但找不到了。

歷史照片,國共內戰期間,國民黨軍隊行軍的過程。

不只歷經、真的「走過」

顏嘉德從徐蚌會戰結束後,一路向南方前行,餓了就乞討、偷挖老百姓的菜,或者只能忍著飢餓,憑著意志力往前走,走了三個多月後,終於抵達廣州。透過廣州的國軍收容站,有輾轉前往香港、汕頭、廈門、福州,最後,終於回到原來的部隊。

這也是為什麼,本書的書名會用「走過」二字,顏嘉德除了歷經大時代洪流的洗鍊,在這一年,他憑著不放棄找回部隊的信念,走過大半個中國。

客家封菜

眷村媽媽的廚房故事

口述/張秋圓

食材:5~8人份

冬瓜/三分之一塊

高麗菜/半顆

豬五花肉/整塊

雞肉/半隻

油蔥酥

醬油適量

米酒適量

洋蔥/半顆

醬油適量

作法:

分別將五花肉、雞肉汆燙,待血水及腥味去除後,依序將豬五花、雞肉、高麗菜和冬瓜放入鍋中(先肉、後菜),並加入醬油、米酒及洋蔥,蓋上鍋蓋,以小火燉煮一個半小時 (可以電鍋或是壓力鍋烹煮)。

一段餐桌上的回憶:

來自高雄的秋圓阿姨回憶兒時過年祭祖拜拜時,每個家庭都會準備豐富的菜餚,也因為鄉下傳統家庭人口眾多,過年節時各地的家人又會返鄉團聚,因此需要準備大量的食材,才得以餵飽一大家子。

從前,美濃的客家村落沒有吃年夜飯的習慣,因為種植菸葉,為了趕在農曆30號之前燻好菸草,需出動全家大小,因而年夜飯只能快速解決。

待30號結束辛苦的粗活後,家裡的婦女才能開始準備大年初一的盛宴。在這場盛宴中,最令大家垂涎三尺的,莫過於這道「客家封菜」了。這鍋封菜不僅有豬肉的肥 美、雞肉的鮮嫩,更有蔬菜的爽口。每當秋圓阿姨在準備這道菜時,腦海裡總會浮現小時候和長輩一起備料的畫面,這道菜除了是秋圓阿姨的家鄉記憶,更代表著客 家村落堅毅樸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