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精選

走過一九四九——顏嘉德先生傳

顏嘉德的一生充滿著傳奇色彩,雖然他並非家喻戶曉的大人物,但他就像是行走的歷史詞典,充滿著故事性。

16歲從軍,遭遇過日本軍隊3次,曾經在偷襲日本飛機場時中彈,子彈跟著他度過了大半輩子,一直到92歲時才開刀拿出來。對日抗戰結束以後,他沒有選擇返鄉,而是決定繼續幫助國民黨軍隊對抗共產黨。

本文特別擷取幾段精彩小故事,希望透過顏嘉德的人生片段,回到那個紛亂的年代,一窺時代的血與淚。

★關於國共內戰期間發生的精彩故事,可以參閱以下幾個小片段:清掃戰場、救命大餅、以及無懼危險。

★內戰尾聲,顏嘉德與部隊只能飄洋過海,來到陌生的島嶼,並且在此處落地生根。

本書介紹:為什麼是「走過」一九四九?

走過一九四九——顏嘉德先生傳

一九四九年,是臺灣海峽兩岸局勢變化最為劇烈的一年。國共內戰在這一年進入尾聲,國民黨不敵共產黨的攻勢,退守到臺灣,而突然湧入的一百萬名軍人,他們離開家鄉,像沒有根的浮萍,飄向遙遠的對岸。

戰敗,逃難

民國37年11月徐蚌會戰爆發後,顏嘉德的部隊被共軍包圍,歷經兩個月在包圍圈裡面的艱困生活,部隊最終敵不過飢餓、疾病、天氣等因素,繳械投降。 部隊瓦解後, 顏嘉德只好向南逃難,在抵達南京浦口時,為了生存,只好加入李良榮的部隊。

但在途經江蘇與長興時,仍被共軍追上,部隊再次被打散了。逃難的過程中,顏嘉德在江西樟樹遇到一位好心的鐵匠,不顧危險收留他與兩個同伴,並準備熱水、食物等,讓他們安然度過一個晚上。顏嘉德感念在心,在兩岸改革開放以後,還有回到此地找尋願意在戰亂時刻伸出援手的恩人,但找不到了。

歷史照片,國共內戰期間,國民黨軍隊行軍的過程。

不只歷經、真的「走過」

顏嘉德從徐蚌會戰結束後,一路向南方前行,餓了就乞討、偷挖老百姓的菜,或者只能忍著飢餓,憑著意志力往前走,走了三個多月後,終於抵達廣州。透過廣州的國軍收容站,有輾轉前往香港、汕頭、廈門、福州,最後,終於回到原來的部隊。

這也是為什麼,本書的書名會用「走過」二字,顏嘉德除了歷經大時代洪流的洗鍊,在這一年,他憑著不放棄找回部隊的信念,走過大半個中國。

無法兌現的承諾 ● 章慕安

眷村裡的女人

其實,能罵老蔣的是我們。

章慕安,民國36年生於江蘇鎮江,民國38年與父母、哥哥隨著部隊撤退到臺灣。

小小年紀很多事都是後來聽父母說的,可在她的印象裡,隱約還記得坐船的場景,船從舟山群島到臺灣,在高雄鳳山下船,再坐大卡車一路到屏東。

章慕安說,她的一輩子與眷村脫離不了關係,自己在眷村長大,也嫁給眷村子弟,直到年近半百才意識到自己成長的過程,原來是被老蔣騙了,原來是老蔣編了一個「反攻大陸夢」。

當聽到有人罵老蔣的時候,她就當笑話回說:「你們憑什麼罵老蔣?你們應該感謝他,該罵他的應該是我們。」章慕安認為,外省人才該罵老蔣,因為本省人都是土地擁有者,外省人當時都以為總有一天要回大陸,因此無須在臺灣置產,最終過盡了所有苦日子,都建立在「反攻大陸夢」的基礎上,直到今日也只剩萬千感慨。

情報局眷村「忠勇新村」改建前,章慕安與舊房子最後的合影。(章慕安提供)

黎秋蟬 ● 義無反顧的選擇

眷村裡的女人

眷村生活,點滴在心頭。

黎秋蟬,民國25年(昭和11年,西元1936年)出生於新竹竹東,日本時代名為黃春子,因為過繼給舅舅當女兒,所以姓黃,在日本政府投降、國民政府接管以後,黃春子也更名為黎秋蟬。

對黎秋蟬奶奶來說,從沒想過自己會在眷村生活一輩子。在她的童年中,是充滿日本文化的環境,那段躲防空演習的歲月、上學只能講日文、生活中充滿著「さよなら (再見)」、「 御機嫌よう (您好)」、「 おはよう御座います (早安)」,但隨著日本戰敗投降,她的「國家」,也跟著改變。

在國民政府撤退來臺以後,迎來更多與臺灣人民的文化背景與習慣大相逕庭的大陸軍人與百姓, 她重新學習所謂的「國語」,改姓、改名,學習新的歷史。她的國家,從日本,變成中華民國。

在她遇見在當軍人的先生後,一見如故,便決定與他結成連理,但是在她的原生家庭中,對於外省人非常排斥,甚至說出:「嫁給外省人,不如殺給豬吃」這種言論。但是她沒有放棄,決定嫁給軍人,從此成為眷村裡的女人。

當時情報局的子弟皆就讀雨聲國小。(黎秋蟬女士提供)

眷村成為她一生的歸屬,從年輕時代借油、借鹽、借麵粉,到現在聽老鄰居說說兒女近況和發發牢騷,這樣的情誼是黎秋蟬女士最珍惜的,如果問她,什麼是眷村文化?黎秋蟬會說:「眷村文化就是有人情味啦!」

抉擇 ● 陳蘇潔瑛

眷村裡的女人

是什麼樣的重大抉擇,使她終身難以釋懷?

O

年輕時的蘇潔瑛在動亂紛擾的局勢下,仍保有著一抹不凡的女性書香氣息。(蘇潔瑛女兒陳玉芬女士提供)

蘇潔瑛,廣東廣州人。出生於書香世家,後就讀廣州師範女子學校,無奈生逢戰亂時代,無法完成學業、順利畢業。幸運的是,她與結伴一生的丈夫相遇,兩人走過戰亂,跨越海峽兩岸,最終深根臺灣。

夫妻倆先後在廣州、海南島生下四個孩子。由於丈夫軍人的身分,且當時在廣州情治單位擔任無線電電報員,因此當電台隨軍隊遷到海南島的榆林港時,一家人才剛在該處生活了一陣子,不久中共竟也打到了海南島,所有人全數投降,只好撤退來台。

此時,蘇潔瑛面臨了她一生最痛的「抉擇」:由於當時軍船的空間有限,每位軍人最多只能帶上兩個孩子,蘇潔瑛最後沉痛地選擇帶著大兒子和仍在襁褓中的三兒子,留下大女兒和二兒子給父親照料。憶起離開那日,身為一個母親,必須忍痛與孩子分別,趁兩個孩子夜晚熟睡時悄悄離開,就是蘇潔瑛心中一輩子難以癒合的傷。直到兩岸能互通書信的時候,二兒子在信中寫道 :「若是知道父母會離去,那晚,他一定不會入睡」――父母親的離開,亦是他心上永遠無法抹滅的疤。

紅燒魚

眷村媽媽的廚房故事

口述/邱敏華

食材:3~5人份

黃魚一條(鱸魚、吳郭魚)

蒜頭半碗

辣椒適量

薑適量

糖適量

水適量

米酒適量

醬油適量

香菇精適量

木耳適量(看個人喜好)

蔥(切段)

作法:

首先,先使用鹽水將魚清洗乾淨, 隨後放入冰箱冰鎮;其次,將蒜頭放入鍋中炸至焦黃後起鍋,再用含有蒜頭味的油鍋煎魚。先開大火煎至半熟、再用小火慢煎,煎到表面酥脆後先放置一旁。將辣椒、薑下鍋爆香,加入魚與糖、水、酒、醬油等配料以小火一起悶煮。約五分鐘後加入香菇精調味,再放入木耳 (要先水煮過),隨後加入先前油炸過的蒜頭入鍋一同悶煮至收汁,再放上蔥段作點綴。

一段餐桌上的回憶:

有人問敏華阿姨,為什麼是本省人卻會燒外省菜?在敏華阿姨的回憶中,她嫁入眷村之前,並不會烹煮任何外省菜餚;但因為有一個廚藝高超的婆婆,所以在嫁入夫家後,便跟著婆婆學習烹煮夫家餐桌上常見的菜色。其中,最受全家大小喜愛的,便是這道紅燒魚。紅燒魚雖然是一道尋常不過的料理,但是對於敏華阿姨來說,不僅代表著融入新家庭的第 一步,這道菜同時承載了婆婆對於故鄉的思念。

什錦菜

眷村媽媽的廚房故事

口述/邱敏華

食材:5~8人份

香菇

豆乾

木耳

紅蘿蔔

白蘿蔔

冬筍

黃豆芽

黃花菜(金針花)

鹹菜

豆皮

蒜仔白(青蒜前段白色部分)

花生油

麻油

作法:

將紅、白蘿蔔切絲後用鹽水醃漬,同時將其餘配料分別切絲。用花生油、黑麻油先抹一下鍋子,熱鍋後將配料分別下鍋快炒,最後倒入全部配料於同一鍋翻炒入味,待冷卻後放入冰箱保存即可。

一段餐桌上的回憶:

本省的敏華阿姨自從嫁進外省家庭後, 做菜風格也融入不少外省菜餚的元素, 這「什錦菜」就是其中一道經典代表。「什錦菜」是婆婆教她做的,因此這菜餚不只代表著傳承,更記錄著敏華阿姨與婆婆之間相處的回憶。阿姨說,她婆婆吃素,沒有肉味,所以菜餚香氣會比較淡。為了增加香氣,她特別將配料單獨炒一遍,再合起來一起炒。 此外,她還研發出一項秘密武器,就是加入「蒜仔白」,如此一來,這道菜的香氣就能更加凸顯出來。

阿姨還提到一個很特別的故事,以前她公公在官邸擔任副官時,他們住在官邸後面的官舍。由於婆婆做的菜實在太好吃,大家讚不絕口,最後竟然傳到了蔣夫人耳中。蔣夫人希望能嚐到婆婆做的菜,於是公公便將幾道家常菜送入官邸中,據說蔣夫人嚐過後同樣讚不絕口, 後來這故事也成為敏華阿姨婆媳之間的重要回憶。

滷牛腱

眷村媽媽的廚房故事

口述/彭雯華

食材:5~8人份

牛腱/三塊

蒜頭/一碗(約230克)

薑/一塊

辣椒/3~4根

醬油/半瓶

冰糖/二匙

米酒適量

雞油/三匙

滷包


作法:

將水煮開,放入牛腱汆燙,水滾後加入適量米酒(米酒與水面需蓋過牛腱),再將其他配料放入鍋中,以中小火悶煮一小時後關火。讓牛腱悶在鍋內一晚,隔天開火煮沸後,再將牛腱取出。

一段餐桌上的回憶 :

「滷牛腱」是一道家家戶戶都熟知的家常菜,是逢年過節的重要佳餚。將牛腱拿來滷的用意,是為了方便再加蛋、豆乾、 海帶等配菜進去。對於媽媽們來說,一大鍋滷菜裡頭有葷有素,還能吃上好幾天,很方便,所以幾乎每家都會有鍋「滷菜」,但「滷牛腱」卻是過節才會出現的。雯華阿姨說,她出生在大家都窮的年代,只有過年這樣的大日子才吃得到牛肉。不過,到了民國60年代後期,大夥的日子都稍微好過些, 所以才比較常在平日吃「滷牛腱」,否則牛肉的價格比一般的肉品貴,以前並不常吃。這道菜深深印在雯華阿姨的記憶中,她從小吃到大,甚至是吃到老。「滷牛腱」是一種老味道的傳承,將來她還會再傳給她的孩子。

五花肉燒黃豆

眷村媽媽的廚房故事

口述/彭雯華

食材:5~8人份

黃豆/一斤

五花肉/兩斤

薑/一塊

辣椒/3~4根

蒜/一碗(約230克)

冰糖/二湯匙

米酒適量

醬油適量

作法:

前一晚先將黃豆泡水,隔日烹煮時,把洗淨的辣椒去除蒂頭、蔥切長段、薑切片以及將五花肉切塊。起油鍋,倒入冰糖,以中小火拌炒五花肉至焦糖色,隨後放入蔥、薑、辣椒和五花肉一起爆香,倒入醬油提味後均勻拌炒, 最後再倒入黃豆。隨即加入1300ml的開水(水量需淹蓋過食材表面至少2至3公分),沸騰後轉小火熬煮,約1.5小時後,確認湯汁呈濃稠狀、黃豆熟軟後,即可起鍋。

一段餐桌上的回憶:

「五花肉燒黃豆」這道菜大概是最能體現眷村生活的一道菜,雯華阿姨說,小時候家境不好、很窮,能吃的食材有限,但因為是軍眷的關係,所以能夠領取黃豆糧票,不至於餓肚子。黃豆可以做成豆腐食用,但是那麼多的黃豆也不好全部都拿去做豆腐,於是 將這些豆子和豬肉燉在一起,就是這道「五花肉燒黃豆」了。這一鍋燉肉蛋白質豐富,味道又香,全家大小都喜歡吃。而且早期沒有冰箱,這鍋口 味偏鹹的燉肉也不怕久放,可說是因應當時貧困環境所誕生的一道佳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