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人:陳培亭、陳俐君

受訪者:簡有慶(民俗專家、士林庄文史工作室負責人、神農宮幹事)

時間:2021年8月19日(星期四)

地點:士林神農宮(台北市士林區前街74號)

簡介:

夥伴們和簡有慶老師相約於8月19日前往拜訪,當天簡老師說的第一句就是:「我不是宗教專家耶!」經常受邀演講的他笑說,當主辦人介紹他是「宗教專家」時,他會第一時間糾正,是「民俗」,而不單單只是宗教。

簡老師說,會接觸到宗教,是因為小時候跟著阿公阿嬤一起到廟裡拜拜祈福,慢慢地對神明什麼的有疑問,到後來就想要把這些文化傳下來,發現有些廟宇也會有其他廟宇的東西,但如果都不去了解的話,這些長久以來傳承的東西就會慢慢消失。

訪談中也提到,中國雖然經過文化大革命,許多東西都被破壞,但他們因為失去過,所以會更加珍惜和保留,所以中國宮廟的完整度就比台灣高。相比台灣,在台灣因為教育,讓孩子們漸漸地忘記傳統文化的根源,傳承性變低。所以如果不去紀錄,地方傳統慢慢的都會失傳。

舉例來說,像是芝山岩惠濟宮有放水燈的活動,但只讓大家放水燈,但卻沒有告訴他們為什麼要放水燈就很可惜,有些人都會在上面許願什麼的,但其實許願也是要還的。所以我也有跟很多地方合作辦展覽(普渡展、信仰展、平安符展),像是我會說我是一個名俗專家,不是宗教專家,因為「民俗」是指民間的生活習慣跟宗教是不同的意思,就如同燒香拜拜是其中的一個元素一樣。

最後簡老師談到:「民俗是地方的歷史記憶,這些活動存在百年以上,以前類似地區的嘉年華,士農工商都來參與,特別是商人會捐獻,因此也是帶動經濟的活動。我這代僅能去收集這些記憶,如果再不做,可能連記憶都要消失不見了。」
所以他積極的累積以往沒有付諸文字記載的民間習俗資料,希望來得及保存下來。

(文圖/人社院USR計畫、文舍明日聚場)

口述歷史訪談簡有慶老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