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神農宮建廟280周年遶境活動

日期:109/12/19(星期六)

地點:士林地區

東吳大學人文社為學院USR(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前世與今生-再現士林昔日百年風華」,秉持著USR在地連結以及人才培育的精神,積極投入地方連結與文史保存,不單是有形文化資產也包含無形文化資產的搜集。本計畫除了延續第一期以記錄士林特殊眷村為主要場域之外,也擴大了範圍包含士林新街以及舊街的歷史記錄傳承。

早期台灣社會中,宮廟文化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藉著是民間信仰的力量,許多人們開始以地方著名公廟為中心,做起生意、當作往來通商的聚集地,而地方上那些較大的廟宇,也提供了當地居民一個泡茶聊天、互談交流的聚集好地方。可以想見,地方著名宮廟與在地居民、生活文化,是互相密不可分的。在士林地區著名的有三大公廟,分別是舊街神農宮、芝山岩惠濟宮、與新街慈諴宮,而舊街的宮廟代表就以士林神農宮為主。

舊街指的是士林地區發展最早的地方「芝蘭街」。相傳早在清朝雍正年間就有人在此地做生意,後來慢慢的逐漸成為鄰近地區農業和商業的交易據點,直到清朝咸豐9年(1859),漳泉械鬥後,芝蘭街被泉州人放火焚毀,漳州人後來改於現今的士林夜市地區重新建立新的聚落,才有了現在新、舊街之分。早期舊街的信仰中心,原本是清朝康熙48年(1709)創建的福德祠,乾隆年間因為被基隆河氾濫沖毀,後地方人士將廟宇遷移到芝蘭街重建,並取名為「芝蘭廟」也稱為「福德廟」。也因為當地人視福德正神為開庄土地神,所以現今雙溪河、基河路與劍潭山之間的平坦地帶,也因此被稱為「福德洋」(洋在閩南語方言中為平原之意思)。

隨著廟宇逐漸的翻修擴建,華麗的外貌以及翹脊式的屋頂,已不符合土地公之神格,所以在地方人士協議後,改祭祀神農大帝以為農業守護神。神農大地又稱五穀先帝,民間相傳神農大帝即為神農氏、上古時期三皇之一的炎帝。史籍記載神農嚐百草,發現五穀、藥草,並發明農器教民耕種,因此被視為農業及醫藥界的始祖及守護神。台灣民間信仰因不同行業而祭祀的也有所不同,例如農業祭祀壯年時期面紅的神農大帝,以祈求五穀豐收。而醫藥界則是祭祀誤食毒草中毒而全身發黑,黑面長鬚的神農大帝為主。自此芝蘭廟改奉神農大帝為主神,福德正神則退居為副祀神。至清潮嘉靖17年(1812)再行修建,將芝蘭廟改名為「神農宮」,並延續至今。台灣光復後,也陸續增建戲台、牌樓等,並於民國103年(2014)被公告為台北市「市定古蹟」。

神農宮於2020年12月19日(農曆十一月初一日)舉行建廟280週年遶境活動,此次遶境活動除了慶祝建廟280週年,並且正逢廟裡進行古蹟修繕,平常安座在神龕不可隨意移動的鎮殿神農大帝金身,也因此有機會恭迎出巡,增添了這次遶境的意義與稀有性。當天的遶境可以分為兩個階段,早上9時起,遶行士林文林及後港地區,下午13時起,遶行蘭雅、天母及芝山岩等地區。

當天一早在神農宮舉行開幕儀式,邀請了台北市長及士林區長等長官媒體前來共襄盛舉,儀式後,即出發展開遶境活動。

在遶境隊伍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在隊伍前開闢道路的「報馬仔」。報馬仔並不是一個隊伍,而是由一個人扮演,這個人帶著副老花眼鏡,黏著假鬍子,臉上還故意畫上一些皺紋,肩上扛著一把旱烟管當扁擔,上面掛著一個烟袋、紙傘,以及代表長生肉的豬蹄,代表長生菜的韮菜。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一面鑼,他必須邊走邊敲囉,沿途告知民眾進香團來了,有晾曬在外的內衣褲或不淨之物要立刻收起,同時也要信眾準備香案,迎接遶境的隊伍的到來。根據民間傳說,報馬仔的習俗起源自前清時代,當時交通不便,要有一個人在前探知路況以及通知民眾進香團何時到達,以便準備祭品,他的那身古裝打扮,據說便是當初報馬仔所穿的服飾。

上午的重頭戲在隊伍經過士林新街的慈諴宮,隊伍接續的前往慈諴宮拜會。

中午隊伍回到士林神農宮附近的舊街市集休息整備。下午的遶境活動從位於神農宮後面的巷弄出發,隊伍陸續向停在十字路口的神農大帝行禮後,跟著隊伍繼續前行,而神農大帝的座車最後也在鞭炮聲中啟程繼續遶境行程。

遶境進香是一種神明巡視轄區的宗教活動,所謂進香是指信徒迎請神明前往外地廟宇參拜,是神與神之間的拜會以及人對神的膜拜與祭祀,也可以說是神明對信徒的「閱兵」,以及是一種神人之間的聯誼活動。經由定期的進香可以組織信徒、凝聚信徒對神的向心力,而沿途信眾也藉由迎駕、佈施、換香、鑽轎腳等方式間接參與進香,當進香客歷經長途跋涉之後,不但使信仰更堅定,也能強化自信心,得到對自我的肯定,活動的背後也隱含著信徒對神的依賴,並且反映出信徒對未來的期待。

進香團的組成方式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由寺廟團體組成,進香團成員大都為該廟信徒,進香的目標固定,且可能每年都按時舉行。另一種是由地方村里長或遊覽公司招募成團的,進香團組成分子複雜,進香的目標廣泛,或者專程赴某一神廟的也有。盡管現代人在時間、經濟的限制,以及信仰程度與進香目的的複雜化種種條件的影響下,傳統的進香朝聖也起了許多變化,無論是進香的精神,或是朝聖的意義都不若以往那麼莊重,轉變成比較含有相當高的休閒、娛樂成分。例如許多寺廟競相興築的花園亭台,還有像是增設迎神隊伍中經常出電子花車等,都是為了滿足香客的娛樂需要而設的。

另外根據台大社會系教授蕭新煌認為:「進香活動之所以能從農業社會一直延續到工商業社會,可以顯示人們雖然生活在日漸繁華的社會中,但對外來的危機,諸如天災、人禍等隨時會發生的事端仍懷有恐懼感,於是大多數的人對於宗教信仰都還寧可信其有,至少顯示人們對於神明仍有基本程度的敬畏,只要不妨害到社會大眾,進香活動的存在仍有其正面的意義與功能。」

當天神農宮的遶境隊伍中,也有許多天后宮、及媽祖廟等一同參與遶境,沿路上許多信徒也把握住這個機會「鑽轎腳」,讓神轎從頭上抬過去,以祈神靈掃除身上的災禍不詳,當然也表現了人們對神無比崇敬的信仰。雖然大多以長輩們居多,但從行經天母士東市場時的鑽轎腳活動,也不乏看到有許多年輕人及孩童的加入,除了反映地區的不同外,也可以看到人們對於信仰及活動的參與,是沒有世代區隔的。

下午遶境隊伍行經芝山岩下的聖佑宮(石頭公)及芝山巖惠濟宮,在場聚集了大批圍觀民眾,在輪到哨角團及執士團參拜時,現場人山人海,馬路擠得水泄不通,除了信仰的力量之外,也多了許多看熱到的氣氛。

天色漸暗,大約下午五點多的時候遶境隊伍回到了神農宮,從報馬仔開始,許多開了裝飾燈光的走路鼓亭及花車也陸續進廟參拜,這次的遶境任務也接近了尾聲。

接著走路鼓亭及花車,輦轎、彌勒佛、土地公、招財進寶童子、四海龍王神將、千順將軍、大爺二爺等各路神將也接續的進場。除此之外現場還有蜈蚣鼓、舞龍、舞獅、樂儀隊、哨角團等精彩的表演。當然整個晚上的廣場表演少不了北管的樂聲伴奏。

過火儀式為這次遶境儀式的壓軸活動。過火(Firewalking)又稱踏火,是一種常見的民間潔淨儀式。透過過火儀式,神明可以驅除身上被妖魔所附的邪氣而增加神威,信徒參與過火也可以避邪、改運。儀式開始時,法師需要對場地進行必要的潔淨工作,進而請下神明以保護信徒順利過火,然後通過持咒、安符、撒鹽等建構一條火道。過火儀式必須先由法師「開火路」,率先過火,用以請神明、神轎通過,其後信眾會抬神轎、抱神像、令旗,衝過火場,最後諸多信眾也會跟著神明走過火道,以求平安。隨著過火儀式的結束,整個遶境活動也圓滿完成,最後也在北管演奏中落幕。

東吳大學人社院USR計畫,在此次跟拍遶境的過程中,除了感受到許多人的熱情之外,也發現這類宮廟活動參與者大多是較有年紀的長輩,因此希望能藉由影像及文字的記錄,用民俗的角度,而非單純的宗教眼光,來看待這類的傳統活動,將這些屬於士林在地的珍貴畫面保留下來,使其綿延不絕。

(文圖/人社院USR計畫)

神農宮建廟280周年遶境活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